與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目前國內大多數治理技術研究才剛剛起步,多數技術仍舊處于是實驗室階段,并未形成完整的污染治理技術體系。因此強化技術研發,推動技術轉化,是眼下的重點工作之一。
修復技術
所以整體而言,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修復方法仍以傳統的物理與化學方法為主,譬如淋洗法、物理分離法、電化學法、客土法、稀釋法等。這些傳統方法治理效果較好,歷時也短,但成本高,難于管理,易造成二次污染,對環境擾動大。
近幾年一些新興的技術風起云涌,比如比較熱門的植物修復、微生物修復等,雖然規避了傳統方法的弊端,但同樣不是完美無缺,存在修復時間長等缺陷。
還有一點值得反思,在土壤重金屬污染越發嚴峻的形勢之下,修復技術措施受到頗高的關注度,但環境管理遭遇漠視,長此以往,對于重金屬污染治理而言,并不樂觀。管理措施到位,“防重于治”的原則一旦確立,反倒能夠促進重金屬污染勢頭的遏止。
結語
通過上述分析,中國環保在線認為,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需要加緊出臺,國家及地方土壤環境的重金屬質量標準也應盡快制定,積極建設信息共享平臺,完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,妥善處理經濟補償等,并繼續加強技術研究、技術創新、資源回收等,確保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被真正解決。